设计描述:
文档包括:
说明书一份,149页,90000字左右.
CAD版本图纸,共2张
………………
毕业论文题目:张集矿150万t/a新井通风安全设计
毕业设计专题题目:张集矿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设计内容包括一般设计部分和专题部分:
一般设计部分为张集矿150万吨/年新井通风安全设计。要求简要说明矿区概况、井田地质特征、煤层特征和井田境界,计算矿井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确定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确定井田开拓方案和矿井基本巷道;进行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通过方案比较确定矿井通风方式和通风方法,确定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和掘进通风方式;计算矿井总需风量;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分别计算两个时期的矿井通风阻力,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及其配套电动机;进行矿井通风评价;概述矿井主要灾害及其预防处理,并对矿井灌浆防灭火措施进行具体设计。
专题部分为张集矿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要求说明专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现状。在调查分析张集矿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日进尺和累计进尺等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分源法和多元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并对典型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
英文翻译要求与设计内容有关,翻译中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论文摘要500字左右,并译成英文。
摘 要
本说明书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淮南张集矿150万吨/年新井通风安全设计,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井田开拓、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矿井提升、井下运输、矿井通风、安全技术措施、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等。
本井田总面积约60km2,走向长约7km,倾向长约8.5km。井田内煤层有11个煤层,平均厚度21.08m。本设计针对11-2煤层进行设计,11-2煤层平均厚度3.32m,煤层赋存稳定,属于高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有自然发火倾向。
设计生产能力为1.5Mt/a,服务年限为62a。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进行两翼开采,矿井达产时只有一个工作面生产,工作面长170m,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的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采煤工作面为U 型通风,上行通风。本设计完成了用风地点风量设计、巷道阻力计算,并完成了主要通风机选型。
专题部分为张集矿煤巷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研究,总结了煤巷瓦斯涌出的特点,提出了煤巷瓦斯涌出规律及其连续性积分模型;用分源法建立了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的预测模型,并首次应用该公式对张集矿东一11-2下煤层回风巷掘进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本文还借助Excel软件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张集矿的实际统计资料建立了月进尺、深度、累计进尺与绝对瓦斯涌出量的多元线性关系。
翻译部分为通风网络中火灾引起瞬变流动的一个无量纲量及其证明。
关键词:张集矿 ;设计 ;通风系统 ;高瓦斯 ;瓦斯涌出量预测
ABSTRACT
This desig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general part, the special part and the translation part.
The general part is a new design of the Zhang Ji Mine of Huainan coal department. It has five chapters: an outline of the mine and mine field ecology, boundary and reserves, productive capacity and service life and working area, mine field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road, coal mining method, transportation of underground, mine lifting, 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 index of the mine.
The Zhang Ji minefield total area of 60km2 . The boundary of the minefield runs 7km on north south and 8.5 km on west east on average. There are 11 exploring layers, and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seam is 21.8m. The design bases on 11-2 exploring, with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seam is 3.32m. It is a gassy mine. The coal dust has explosion in hazard. The seam has self-combustion tendency.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Zhang Ji mine is 1.5 million tons per year, and it’s service life is 62 years,.
There is one working face when used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face and e productive capacity is 1.5million tons per year. The length of the longwall face is 170 m. The coal is transported by flexible belt conveyor and the rubber type car is used in the ancillary transport.
The diagonal ventilation system is applied. Some design contents are achieved as follows: designing the airflow quantity in working place, calculating the resistance of all laneway, and choosing the type of the main ventilating
This special articl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coal gas emission of the fully mechanized wining faces, Put forwarded the Gas Emission Law in coal roadway and the model continuous integral of that, This article also builded forecasting model for coal gas emission of the fully mechanized wining faces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and applied it to predict the absolutely gas emission of return airway in coal seam which is in Zhangji Coal Mine of the east flank.; this article also established multivariate linear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otage per month、depth and the total drilling footage with the absolute gas gushing quantity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provided by Zhangji Coal Mine with the help of Data Analysis Tool of Microsoft Excel。
The translated article is called “A non-dimensional criterion and its proof for transient fire in ventilation network”
Keywords: Zhang Ji Mine; design; ventilation system ;gassy mine; forecast of gas emissiom
目 录
一 般 设 计 部 分 1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2
1.1矿区概述 2
1.1.1 交通位置 2
1.1.2 地形、地势及水系 2
1.1.3 气候条件 2
1.1.4 水、电、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3
1.1.5 矿区内煤矿分布及工农业生产情况 4
1.2 井田地质特征 4
1.2.1 井田的勘探程度 4
1.2.2 地层,含煤地层 4
1.2.3 地质构造 6
1.2.4 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 7
1.2.5 地温特性 7
1.3煤层特征 7
1.3.1 煤层结构 7
1.3.2 煤层的围岩性质 9
1.3.3 煤的特征 10
1.3.4 煤层自燃与煤尘爆炸 10
2 井田开拓 12
2.1井田境界及可采储量 12
2.1.1井田境界 12
2.1.2 井田储量 12
2.1.3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2.1.4井型校核 16
2.2井田开拓 16
2.2.1井田开拓基本问题 16
2.2.2矿井基本巷道 21
2.2.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和矿井提升 31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布置 34
3.1 煤层地质特征 34
3.2 采煤方法 35
3.2.1采煤方法的选择 35
3.2.2回采工作面长度及采高 35
3.2.3 综采设备选型 35
3.2.4采煤工艺及顶板管理 39
3.2.5回采工作面进度及矿井生产能力的验证 41
3.2.6回采巷道布置 43
3.3采区、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5
3.3.1采、带区划分 45
3.3.2带区巷道及硐室布置 46
3.3.3带区内工作面开采顺序和接替顺序 46
3.3.4带区内回采工作面数的确定 47
3.3.5带区生产系统及掘进顺序 47
4 矿井通风 50
4.1矿井概况 50
4.1.1地质条件 50
4.1.2煤质条件 50
4.2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50
4.2.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50
4.2.2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 50
4.2.3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51
4.3带区通风系统 56
4.3.1带区通风 56
4.3.2带区通风总要求 56
4.3.3带区通风系统 56
4.3.4通风构筑物 56
4.4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 57
4.4.1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57
4.4.2回采工作面上下行通风 58
4.5掘进通风 59
4.5.1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59
4.5.2掘进通风设备选型 59
4.5.3掘进通风技术管理和安全措施 61
4.6矿井所需风量 61
4.6.1 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61
4.6.2 备用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63
4.6.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63
4.6.4硐室需风量 64
4.6.5胶带机运输大巷 64
4.6.6其他巷道 64
4.6.7矿井总进风量 64
4.6.8风量分配及风速验算 65
4.6.9通风构筑物 67
4.7 全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67
4.7.1计算原则 67
4.7.2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 67
4.7.3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72
4.7.4各段通风阻力 77
4.7.5全矿通风总阻力 77
4.7.6矿井总风阻 77
4.7.7矿井等积孔 78
4.8主要通风机选型 78
4.8.1选择通风机的基本原则 78
4.8.2矿井自然风压 78
4.8.3选择通风机 79
4.8.4选择电动机 81
4.8.5 对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82
4.8.6 矿井反风措施及装置 83
4.8.7 概算矿井通风费用 84
5 矿井安全技术及措施 86
5.1张集矿安全概况 86
5.1.1 煤层自燃状况与防治措施 86
5.1.2 瓦斯状况与防治措施 86
5.1.3 矿尘状况与防治措施 86
5.2 防灭火灌浆设计 88
5.2.1设计采面概况 88
5.2.2火灾隐患分析 88
5.2.3 自然发火早期预报 88
5.2.4 管理制度 89
5.2.5 预防性灌浆及其灌浆参数 89
5.2.6 灌浆系统 91
5.2.7 灌浆站制浆系统与工艺流程 93
5.2.8 灌浆方法 94
5.2.9 灌浆设备及设备选型 95
5.3 矿井火灾预防处理 98
5.3.1 预防火灾事故的措施 98
5.3.2 救灾设施 98
5.3.3 火灾事故处理 98
5.4 确定重大事故发生时避灾路线 98
专 题 设 计 部 分 100
1 绪论 102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02
1.2国内外现状分析 102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03
2 综掘工作面瓦斯预测技术研究 103
2.1张集煤矿概况 103
2.2 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涌出特征 105
2.2.1 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 105
2.2.2 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 105
2.3 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 110
3 煤巷瓦斯涌出规律及其连续性积分模型 110
3.1 基本假设 111
3.2 连续性积分模型 111
3.2.1 单向瓦斯流场的求解 111
3.2.2 积分模型 114
3.3 煤巷掘进瓦斯涌出规律分析及其计算公式 115
3.4 小结 115
4 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分源预测 116
4.1数学模型的建立 116
4.1.1 煤壁瓦斯涌出量计算方法 116
4.1.2 掘进落煤瓦斯涌出量计算方法 117
4.1.3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117
4.2 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应用效果检验 118
4.3 结果分析 119
5 利用Excel软件多元线性回归 119
5.1概述 119
5.2 回归分析 120
5.2.1 利用EXCEL分析步骤 120
5.2.2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120
5.2.3 预测检验 121
6 总结与展望 123
6.1 总结 123
6.2 展望 124
参考文献 125
翻 译 部 分 127
英文原文 128
中文译文 136
致 谢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