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描述:
文档包括:
word说明书一份,共43页,约19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11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微型耕作机械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
1.2 微型耕作机械的应用现状 2
1.3 微型耕作机械的发展趋势 5
1.3.1 微耕机的发展趋势 5
1.3.2 我国微耕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5
1.4 微型耕作机械的市场前景分析 6
1.4.1 中国微型耕作机市场分析 6
1.4.2 市场前景 7
1.4.3 发展思路 7
1.5 本次毕业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8
第二章 微型耕作机原理及设计方案选择 9
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9
2.2 微型耕作机的设计方案 9
第三章 双动力微型耕作机的机构设计计算 11
3.1 设计的原始数据 11
3.1.1 旋耕机主要技术参数 11
3.1.2 减速器主要参数 11
3.2 设计计算书 11
3.2.1 动力源的选择 11
3.2.2 带传动设计 13
3.2.3 链传动设计 24
3.2.4 机架设计 28
3.2.5 轴的校核 30
3.2.6 轴承的校核 34
3.2.7 履带行走机构计算 34
第四章 总结 37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1
第一章 绪论
我国在蔬菜生产上所利用的大棚源自廿世纪30年代。我国园艺学科的奠基人吴耕民先生在杭州览桥园艺场设置木框玻璃覆盖温床,开创了夏菜玻璃温床育苗技术,后来改木框为土墙。到了50年代后期,杭州市蔬菜研究所(原杭州市蔬菜试验场)采用玻璃土温室栽培番茄、辣椒。60年代,从日本引进塑料薄膜,开始应用塑料薄膜进行小拱棚栽培蔬菜。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塑料中小棚开始在各地推广,主要在冬春季育苗及果菜类蔬菜的早熟栽培;同期,占地约667平方米的简易钢架塑料大棚在长春市投入使用,而后上海等地也开始生产钢架大棚用于种植蔬菜。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杭州市江干区首次利用竹架塑料大棚栽培蔬菜获得成功,这为大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的大棚蔬菜生产仅仅处于探索阶段,特别在我国南方地区,并未形成规模。目前所使用的大棚实际上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以装配式镀锌薄壁钢管大棚的开发成功为标志的。但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棚的推广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不仅因为广大菜农对塑料大棚的优越性不甚了解,人们对大棚的性能未充分认识和掌握,而且与昂贵的价格有关(菜农的经济实力较低),另外,大棚蔬菜生产的配套技术尚不完善以及南方地区冬春季的气候特点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棚的大面积发展。所以,在我国南方地区,大棚的推广经历了菜农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这样一个质变的过程。到了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大棚蔬菜得到了飞速发展。浙江省的大棚发展过程可以说是我国南方地区大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棚面积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上海市有2000公顷,江苏省有60000余公顷,整个南方地区的大棚面积已达到15万公顷以上。
大棚的耕作是大棚蔬菜种植生产过程中第一道工序,也是保证大棚蔬菜丰产丰收的一个关键环节。大棚人工耕作的劳动强度大、作业量大,而且效率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温室大棚面积的不断增加, 人工耕作的缺点更加凸显。微型耕作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型机动耕作机械,其主要特点是施耕和除草作业时,工作部件与行走装置合二为一,其机具体积小,操作简单,机动灵活,可广泛用于大棚、菜地、果园等小块地作业,配上相应农具可完成犁耕、播种、开沟、覆膜、起垄和运输等牵引作业,也可抽水,喷药等固定作业。其耕作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民劳动强度,还可以提高作业量,节省劳动时间,不务农时,适时种植,据有关统计显示可提高工效5倍以上,特别是在淡季,蔬菜能提前上市,经济效益可提高2-4倍,实现节本增效,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发展机械化耕作业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使劳动生产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