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描述:
文档包括:
word版设计说明书一份,共104页,约31000字
任务书一份
开题报告一份
CAD版本图纸,共6张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题 蔡甸汉江公路PC连续刚构桥设计(右幅)
务 一、设计资料
1.设计题目:蔡甸汉江公路PC连续刚构桥设计(右幅)
2.设计技术标准、桥址工程地质及水文气象特征见设计资料
3.设计依据: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二、主要设计内容
1.计算方面
方案比选;拟定结构尺寸;主梁内力计算;主梁配筋计算及布置;主梁检算;其它有关设计计算;施工组织说明(后两项选作)。
2.绘图方面(计算机出图)
方案比选图、全桥总体布置图、箱梁构造图、箱梁预应力钢筋布置图。
设
计
要
求 一、日程安排
本次毕业设计共安排了十二周时间,设计人必须在设计时期的第十周的星期五提交文整后的全部设计内容,第十一周针对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做相应修改。第十二周准备及参加答辩。指导时间按具体情况随机安排。同时,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后的第二周完成“开题报告表”,合格后才能开始毕业设计工作。第六周填写“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自查表”。完成设计内容的基础上,翻译一篇与本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的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000字符)。
二、设计方面
1.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毕业设计书,包括: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表、学生自查表;中文摘要(400字左右);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自编源程序);封底;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外文参考文献全文及译文。
2.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做到设计方案合理可行,说明书文理通顺,图面质量符合规定;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正确;体现先进技术和新的计算方法;尽量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
3.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求按撰写规范编写,说明书不少于15000字。
三、纪律方面
1.为保证设计质量和便于管理,设计期间的作息制度基本上同上课期间,并每天作随机考勤。2.不得随意旷课及擅自离校,对于1/3以上时间不在设计场所或擅自离校7天以上的学生,取消答辩资格。3.不得抄袭和代他人设计。
摘要
本设计题目为蔡甸汉江公路PC连续刚构桥设计(右幅)。根据所选工点的水文、地质、气候等情况,综合考虑多种桥梁形式以及桥梁结构与周围环境协调后,最终确定本设计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其主跨孔径布置为110m+180m+110m,主跨长为400m。横截面采用变截面的单箱双室箱梁。
首先进行主梁纵、横断面尺寸的拟定,并根据结构有限元原理对结构进行离散化,采用MIDAS软件经行力的加载,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经行荷载效应组合。然后按正截面抗裂性要求进行估算纵向预应力筋数量,并按钢束布置原则进行纵向预应力钢筋布置。最后,进行承载力计算、抗裂性验算、应力验算和挠度验算。各项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本桥采用悬臂施工的施工方法,合拢次序为先中跨后边跨,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
关键词:连续刚构;悬臂施工;有限元;荷载效应组合;验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基本资料及方案比选 3
第一节 基本资料 3
第二节 方案比选 4
一、 方案比选的原则 4
二、 比选方案 4
三、 方案确定 7
第三章 主梁尺寸拟定 10
第四章 内力计算 13
第一节 模型的建立 13
一、 梁单元划分 13
二、 建模简介 20
第二节 恒载内力计算 21
一、 一期恒载内力 21
二、 二期恒载内力 26
第三节 活载内力计算 27
一、 内力影响线绘制 27
二、 活载内力计算 31
三、 次内力计算 35
第四节 内力组合 39
一、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内力组合 39
二、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组合 41
三、 内力包络图 44
第五章 主梁配筋 47
第一节 基本参数及配束原则 47
一、 材料选择 47
二、 配束原则 47
第二节 预应力束估算 47
一、 截面特性 47
二、 估算原理 51
第三节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60
一、 布筋原则 60
二、 钢束的布置 61
第四节 预应力损失 62
一、 基本理论 62
二、 预应力损失计算 62
第五节 主梁截面几何特性 66
第六章 截面验算 70
第一节 承载力计算 70
一、 基本原理 70
二、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70
三、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72
第二节 抗裂性验算 74
一、 基本原理 74
二、 正截面抗裂验算 74
三、 斜截面抗裂验算 76
第三节 应力验算 78
一、 混凝土应力验算 78
二、 预应力筋拉应力验算 78
第四节 挠度验算 79
一、 中跨跨中挠度验算 80
二、 边跨跨中挠度验算 80
总结 81
致谢 83
参考文献 84
附录 85
|